德國綠能革命, 一場攸關未來的豪賭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德國積極投入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可望超越丹麥,排名世界第二。圖為2010年完工的第一座風場alpha ventus。 (Stiftung Offshore-Windenergie提供)
德國的綠能革命是一場豪賭嗎?在意識到我們無法承擔核能發電所帶來的成本之後,我們願意盡多少力量發展替代方案呢?
至德國留學,擔任過新聞編譯、中央社、自由等媒體記者的林育立以「德國綠能革命,一場豪賭」為題,介紹德國綠能政策的崛起與發展條件。
當我們引用國外政策時,常聽到一種聲音:條件不同。然而,到底「不同」在哪裡?這些「不同」是否真的構成我們無法發展綠能?因此,演講中,講者不斷強調德國經驗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能源政策必須因地制宜。
首先介紹了德國反核運動與綠黨的崛起。德國最早的反核運動可以追溯到1975年,當時由於Wyhl電廠的興建,導致與當地農民的衝突。這運動也促使1977年的反核運動。1980年全世界第一個綠黨在德國創黨,並於1983年第一次進入國會。許多人會好奇為何綠黨是以向日葵做為代表?起因是1973年的能源危機,使得大家開始想像,是否能以太陽能作為替代能源?
市場機制的再生能源
要推動再生能源,就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政策工具。1998年德國「紅綠」聯合執政,開啟了許多較為進步的政策,例如有機標章、同志婚姻、十萬屋頂計畫(1999-2003年)、再生能源法(2000年)...等。而再生能源法案,就是德國在推動再生能源上的重要政策,其重點與背景如下:
1. 1991年電網建設:如果沒有相對應的電網建設,就無法適度地分配再生能源生產中的波動與分配。
2. 1990年,歐盟電力自由化:發電、輸電、配電、賣電分家。透過這些市場機制來促進業者彼此競爭。
3. 與核電業者談廢核時程。
4. 綠電優先:強制要求輸配電業者優先使用再生能源。
5. 保證收購20年:當民間投資興建太陽能板後,政府會跟你訂定收購價格,保證收購,有利可圖,鼓勵民間發電、賣電。
6. 逐年降低收購價格,刺激研發:藉由收購價格的逐漸降低,刺激新的技術研發,維持業者的利潤。
由於太陽能板或風機架設之後,可能一段時間就能回收成本,政府也擬定在一段時間之後不再收購電力,讓民間的發電回到市場機制。
旅居德國資深媒體人林育立(傅志男攝)
因地制宜的再生能源
講者不斷提到德國的再生能源政策是因地制宜,他舉出德國不同地區,依照其風力與日照條件的不同,發展不同比例的再生能源。
那麼,這樣的政策在德國又有哪些實際行動做為支持呢?
電價比較網站:
電力自由化,民眾必須面對不同公司的電價,以及不同生產方式的電力來源。因此,比價網站也隨之出現,讓消費者可以方便試算不同時段、不同電力來源的價格。
專業認證機構:
有不同生產來源,自然也需公正的第三方單位來進行認證,確認某間公司是再生能源。
發電權力下放,電力生產民主化:
再生能源的生產,相較於核能、火力發電,不需要高度技術與龐大資本投入及管理。你可以在自家屋頂就架設太陽能板,也可以透過合作社的形式集資建立風機。
德國素有各種合作社的傳統,當法令鬆綁後,地方上可以成立合作社來投資電力事業,並將所得回饋到社員本身或地方社區。講者就舉德國有些小城鎮,過去雖然沒有什麼地方產業,但由於合作建立電業,因此也可以得到不錯的發展。甚至風機或廣大的太陽能電場,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景觀或產業,吸引觀光人潮。
方便的公眾運輸系統:
交通運輸與再生能源看似無關,但德國汽車大廠發展出Car2go汽車共享、DriveNow汽車共用與便利租賃系統,不但省確購買車輛的資金問題,降低對私有載具的依賴,並藉由「共享」的概念來減少能源消耗。
再生能源的發展並非完全沒有爭議,以風力發電為例,由於風機會產生惱人的低頻噪音,也有炫影及對生態、景觀的破壞。因此德國設計了一套仲裁機制,來協調再生能源發展與居民權益。
最後,講者強調每種再生能源都有它的優缺點,參考德國經驗後,我們依然必須回到自身的環境,來衡量適合台灣的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