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別東海岸 - 記徒步行動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靜浦部落的孩子們,拿著反山海劇場、反財團入侵的標與加入徒步行動中(攝影/ 郭文吉)
文/ 吳思鋒(文字工作者,現居花蓮)
2013年4月4日,包括淑玲、愛琴、巴奈、那布、龍哥等反反反美麗灣行動聯盟核心成員,以及多位來自不同縣市、國籍、身分,一共二十餘位的人們,組成「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隊。他們來到都蘭鼻海域,弔祭十年前因政府不當開發憤而投海的藝術家陳明才;行動隊歷時16天,將近三百公里的路程就從這裡開始,向凱達格蘭大道前進。
都蘭、比西里岸、靜浦、太巴塱、三鶯部落……早在出發以前,他們計算步行里程,聯繫途經的部落,他們停留,分享各自的發展觀點,甚至到後來有些單位主動邀請他們,熱心張羅食宿,希望能傾聽他們面臨的處境。成員盧安邦笑著說,所以後來都吃很好。
安邦是花蓮人,就讀於政大新聞系博士班,一直思考著能為家鄉做什麼事的他,2011年8月以經營「抬槓花蓮」臉書專頁為實踐起點,挑選重要的花東新聞轉貼,從影響身邊的人做起。
「遊客中心本來是族人的耕地,地主有事去了一趟台北,回來發現她的作物都不見了,地上面多了一棟龐然大物。她一直哭一直哭,後來都不敢經過這裡,怕會太傷心。」港口部落文史工作者lafay(許惠婷報導,2013.04.09)
行動期間,好幾篇「來自花東的信息」在環境資訊中心的網站上露出,部落與人的故事,伴隨著徒步的里程,逐漸被紀錄下來。漢人主導的現代化工程,數十年來,侵占的不只是土地,更是語言、文化與思想。行動隊不但將他們的訊息傳遞出去,也蒐集其他部落的訊息。是述說,也是傾聽。
已為人父,全程參與(而且他自己說:「走得很輕鬆」)的蔡大洋回視這場行動,這群性格浪漫,富有藝文氣息的組成份子,造就了這一場美麗的行動藝術。雖然徒步行動的外部效果有限,不過他認為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段過程,可以重新凝聚大家的力量。
自願擔任隊長的藝術家饒愛琴說,過程中,每日飯後即進入漫長的會議時間,成員有時會因意見相左而爭執,但從不表決,討論到最後,最適切的結論就會自然出現。
這場徒步行動,不僅是一件群體完成的行動藝術作品,還包含了種種關於「對話」的想像,以及社會實踐的美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