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返鄉路——關於蘇花高、蘇花改及青年訪調活動

黃斐悅/地球公民協會研究員
2010 年 11 月 01 日

您在這裡

2008年,當一批大學生如筆者陸續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的同時,也開始睜眼看見了台灣發生的許多事。3月,總統大選結束後政黨二次輪替;11月,陳雲林事件所觸發的野草莓運動,已可見大學生較過去十年來更廣泛地接觸社運的現象;接著到了冬天,2008年便結束在金融風暴的低迷氛圍中。

吵得沸沸揚揚的蘇花高速公路,就在這充滿詭譎氣氛的一年被環保署先通過又退回交通部。4月25日環評大會那一天,環保署外站滿了支持與反對蘇花高雙方人馬隔空叫陣,支持的一方是地方立委包遊覽車帶上來的大群鄉親,一字排開持著白布條,上面寫了「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斗大的企盼;另一方是花蓮旅外學子號召舉辦的花青久地音樂會,反對貿然興建蘇花高的青年及環境人士,密密麻麻地綁著「不一樣的返鄉路」的黃絲帶。

支持與反對蘇花高的花蓮人們,似乎都認為彼此是被政治或利益團體操弄的一方,然而仔細比對雙方的訴求,卻同樣是要一條「回家的路」,顯然是兩代人對家、對路的想像逐漸有了不同,在爭議事件的催化下演變成如此二元對立的衝突。425音樂會的主辦人告訴我,這個運動到了後來,真正讓他心痛的已不是高速公路的興建,而是看見鄉親之間被一條道路撕裂。

425當天,蘇花高出乎意料地被環保署退回了,但是在反蘇花高青年們心中尚未結束,因為反對「貿然興建」並非是反對發展,蘇花高停下來後,花蓮的困境仍然無法改善,而交通建設上根本的問題是,在西部擁有兩條高速公路、鐵路、高鐵及捷運的同時,東部人只有一條省道和鐵路,且假日仍然買不到回家的火車票,因為被觀光客搶購一空。另外,蘇花高這個亮眼的危機一解除,似乎這個社會也不再關心花蓮的發展/環境問題了,但花蓮的政治人物仍然藉由人民對現實的不滿情緒,推動著花東縱谷、東海岸千千萬萬個大小開發案。人民對一個繁榮象徵的期待並沒有消失,它可能是任何一種大型開發案、也可能是不斷死灰復燃的蘇花高。

果不其然,同年7月,行政院長劉兆玄即宣布興建蘇花替代道路,它將以快速道路形式取代高速公路,後來又定調為蘇花公路山線改善。雖然媒體的關注很快就過去、反蘇花高的人群也逐漸散去,但仍有一些人持續地關注蘇花替議題,且開始嘗試著一些新的方法,來彌補蘇花高運動中的不足。所謂不足,指的是對於「環保人士抗議蘇花高/花蓮人激烈反撲」這樣的對立結構,在政府急急想要通過蘇花高的現實壓力下,沒有人能夠去探究「要與不要」這兩個價值選擇之間,有多少非理性的意識型態所造成的嚴重對立,而現實狀況下彼此又有多少妥協空間。這成了反蘇花高青年省思的關鍵問題,因為他們同時背負著「在地需求」與「環境永續」兩種思維與價值,也許最初是由環境角度進入運動,但由於「永續發展」還只是個口號,在地無法突破的經濟發展困境,造成許多困惑與遲疑。

因此,從2008年暑假,關心花蓮的青年們以「花蓮大發展協會」之名義舉辦了第一次訪調活動,以「花蓮人究竟想要、需要什麼」為命題,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2008年底至2009年初,環保團體及花蓮青年共同舉辦了一連串「花蓮人要車票活動」,督促交通部在公路建設之前,更應該先加強鐵路的改善。2009年初,「臺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可行性研究」由公路總局正式發包,關心蘇花替的人士也開始對於蘇花改要「如何改」的問題著手進行研究,並要求交通部及公路總局於規劃階段就進行資訊公開及民眾參與。2010年,青年又再度以「幸福花東促進會」名義舉辦了第二次的訪調活動,這兩年來的一連串活動中,民間終於慢慢累積了一些基礎知識,有了兩股雖微小但穩定的力量,同時展開「花蓮在地需求」的摸索(註一)以及「蘇花改工程問題」的探討(註二)。時間來到2010年的9月,蘇花改已由交通部送進環保署,蘇花改關心人士、政府、媒體、花蓮地方民眾、環保團體、花蓮青年…等各方都準備好再度將眼光集中於此,從現在起持續到年底的環評大戰,已悄然延燒。而有一小群人仍在悄悄努力,並在重重反思之後準備以新的姿態再度面對這個爭議。

註一:「花蓮在地需求」為花蓮青年訪調活動主題,由於問題範圍寬廣,涵括交通、就業、人權、公民意識、教育、醫療等等,並非一兩年可完成,因此預計長期進行。蘇花高時期正反雙方對花蓮發展的想像因不曾被廣泛討論與了解而產生許多爭議與衝突,目前這些問題在初步訪調後已逐漸有了輪廓,並更顯出多元價值以及溝通對話的重要,因此後續的行動目標即為期待透過現狀理解、對話交流,進行多方的學習,一面提升對地方的基礎認識,一面尋找改善在地生活或發展的各種可能。

註二:「蘇花改工程問題」由一批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定期聚會研究、追蹤,已持續兩年。目前於設計規劃上的主要爭議以及民間訴求為:

1. 蘇花公路真正肇事禍首之一的砂石車問題在此計畫中並無法解決,甚至本計畫將提供更多砂石車上路的機會。

2.施工期間的土方運輸對花蓮唯一聯外孔道—原蘇花公路所造成之交通阻塞,以及需大幅開挖的施工便道對地質及水土保持的影響,似乎仍未審慎思考解決方案。

3. 鐵路運輸不敷需求等問題交通部雖已做出回應,但仍因票務、增班等實際執行力不足,而無法達到預期成效。

综上所述,民間認為交通部應再審慎思考未來砂石車流、施工期間衝擊以及「鐵路為主、公路為輔」政策落實等問題,否則四百多億的工程最終恐怕仍無法達成蘇花公路改善安全的目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