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光成為台灣的下一步

You are here

蔡中岳/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
2015 年 12 月 14 日

You are here

 

當大多數人民意識到環境必須永續後,無煙囪工業─觀光,似乎成為全台各地產業轉型的出路。近年來,台灣發展觀光已經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甚至民間所共同追求的目標,開放觀光成為拚經濟的指標,2014年,境外來台觀光客總人次已經達到991萬人,較前一年成長24%,今年預計將突破千萬觀光客,而其中,占比逾四成的中國觀光客更是成長的主力。

正當觀光局興高采烈慶祝的同時,卻有地方業者不堪從機票到境內交通、吃、住、禮品採買全都包的一條龍商業模式而歇業,更有許多社區民眾開始阻擋觀光客入侵。一個產業的興起應該讓經濟果實分配到不同人手中,但現況下的發展,卻似乎逐漸讓在地人與旅客產生對立。

在地球公民與經濟民主連合七月舉辦的「開放中國觀光客七年政策體檢─台灣觀光業的瓶頸與出路」論壇中,我們提出了四點觀察:一、中國籍觀光客已達所有觀光入境人口的四成,且逐年攀升中。二、外國觀光客來台平均消費金額,近三年呈現下滑。三、零團費政策惡性競爭,陸資「一條龍」讓觀光產業叫苦連天。四、觀光旅客影響在地生活,抗爭聲四起。

這些現象正是觀光產業該面對的,在整體效益有限,又有許多經濟以外的衝擊與影響,如:環境無法負擔大量觀光客、旅遊業勞動權益受剝削、大量觀光客使旅遊品質變差、居民生活遭受影響等外部成本未被統計的情況下,尋找一條龍模式以外的觀光經營方式成為關鍵。

除此之外,現況下的問題與大量觀光客有相當關係,過量的非在地人口集中出現後,觀光區內的生活壓迫與經濟剝奪感受強烈,所以抗爭不斷。因此,觀光人口達到一定上限後,總量管制有其必要;若為經濟發展,應以提升每人來臺平均消費額度為優先,而非無止盡的讓觀光客湧入。現有的觀光政策應執行政策環評,從源頭著手,此外也呼籲政府,要正視觀光客單一國籍來源的風險。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