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災十二周年--福島核災尚未終結 拒絕核電漂綠騙局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於9日召開聯合記者會,指出福島核災已十二周年,但核災尚未終結,並且拒絕核電漂綠騙局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所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至今尚未終結,許多人們失去了故鄉,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工作,失去了世代居住的家園。核災事故雖然由地震和海嘯引發,但真正的起因是核電的系統性缺陷,不是無法預防的天災,而是可以預防的人禍,福島核災雖已過了十二年,但至今仍無法解決災區的污染問題。
核災尚未結束,輻射廢土與核污水問題仍然嚴重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說明,在福島核電廠區現場,反應爐內的剩餘燃料棒以及碎片清除幾乎完全沒有進展,在核污水處理方面也遇到困難,因為必須不斷注水繼續冷卻燃料碎片,高度污染的水自破裂的圍阻體中流出,產生的水量大約每日130噸,幾乎每週就需要一個新的儲水槽。至今約137萬噸經處理過的水貯存於1,080個儲水槽,預計將於2023年夏季或秋季前達到飽和。為了讓已經放不下的污水解套,日本政府同意今年夏天之前讓東京電力公司排放污染水入海,為期至少30年,雖然大部分的水在稀釋和排放前必須經過再次處理,但因為原本水中含有超量的輻射物質,並不確定再處理可以減少所有的輻射物質,向太平洋傾倒有放射性物質的水更違反國際法。
儘管東電和經濟產業省都承諾過會諮詢利害關係人,但「利害關係人」有誰、諮詢了什麼都從未說明,事實上根本未諮詢當地漁民與在地居民,甚至排放核汙水的決策也沒經過國會審議。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等海洋研究機關都公開反對排放核污水入海,日本民間團體發起4萬人寫明信片給地方首長反對核污水入海,這個計畫在日本與國際上都一直引發爭議。
而因為除汙而挖除的污染土,暫存在福島核電廠的周圍,佔地1600公頃,總量約1400萬噸,相當於11個東京巨蛋大小,日本法律規定,需在2045年前轉移到福島縣外的最終處理場所,但至今也沒有願意接收的地點。因廢土量巨大,日本環境省定下計劃,希望在日本各地的公共工程項目或農業用地中,將放射性物質濃度較低的污染土進行再利用,但遭到當地居民一致反對,未來相關計劃可能陷入困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核災廢爐清除遙遙無期,罹癌民眾未獲補償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蔡中岳表示,目前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廢爐清除計劃在30至40年內應該都不太可能完成,日本政府應面對此一災害、救濟被害者與查明事故的真相、確保福島第一核電設施的安全、傳承事故的教訓、廢除核電才是首要處理事項。但在上週六(3/4)日本地球之友在東京舉辦福島核災十二周年研討會指出,今年1月8日在東京高等法院對東電前高層3人二審維持無罪判決,讓民眾非常失望,在38次的開庭中,有許多證據顯示,在一開始疏散時,許多民眾被撤離至距離福島核電廠僅有四公里的醫院,已經有44人死亡,但高等法院沒有採納受害者的證詞,認為海嘯風險並非是東電的責任。
2022年1月有七位受害者對東京電力公司提出集體訴訟要求賠償,為何有許多福島核災受害者十年之後才提告?因為許多原告是在十年後被診斷出甲狀腺癌。被告僅列東電,而未針對政府和福島縣政府一併提告,是為了儘量縮短審判時程、讓原告盡快獲得補償。這當中有300人以上有甲狀腺癌,200人以上有摘除手術,但由於被孤立(不認識其他患者)而無法提出大規模(超過100人)的集體訴訟。被孤立的原因包括提出批評會被認為質疑家鄉或受到排擠,許多人甚至無法鼓起勇氣告知家人。但因輻射暴露而引發的甲狀腺癌復發率高,代表這些孩童一生會受到巨大與長遠的影響。七位提出訴訟的受害者在福島核災事發時的年紀為6-16歲之間。告訴人表示這次訴訟的目的是要為了比自己還小但也罹患甲狀腺癌的孩童發聲,而辯護團則是表示除了這次提出訴訟的七名告訴人以外,後面還有三百人,以此訴訟為其建立照護機制,讓各界不能漠視其受到的衝擊。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蔡中岳。(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日本政府一意孤行,核電回歸有口號但僅有6%
在去年底日本民間團體發起「抗議虛假的綠色轉型-核電是最大的洗綠」共同聲明,反對日本政府提出的核電改建、運轉期間的再次延長等決議。在執政黨與在野黨的聯手之下,修改「核電廠只能運轉40年的原則,更改成可以限定延長一次20年」,並將主管機關從原子力規制委員會的管轄移至經濟產業省的管轄。這種將利用政策與規範政策分離,是將福島第一核電事故的重要教訓棄之於不顧的作為。
日本這次的政策方針修改,是在擁核利益集團佔多數的經濟產業省的審議會上,連公眾諮詢意見都沒有,完全不顧日本國民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日本專家認為重啟核電、延長核電的政策將會使核災意外再次發生。即便政策方針如此,核電要回到過往的地位是有許多實質上的困難的,2015年時日本政府揭櫫2030年核電佔比要達20-22%,2021年只有6%。
2011年時,日本有54個核能機組,目前已經廢爐除役24個,僅剩30個機組,核災後曾有十年核電歸零,如今也僅有7個機組重啟運轉(10座通過新安全規範,但3座目前未運轉,截至2023年3月6日),核電重啟並不像外界說的這麼順利,也遠遠未到核電復興的地步,能使核電下降到這個數字的原因,是福島核災後日本民眾堅持反對核電的社會力量。
没有能力處理核廢料,就不該使用核電
環境法律人協會特聘研究員謝蓓宜指出,福島核災影響深遠,直到目前也還是現在進行式,一直到2022年12月,過了11年,日本福島縣雙葉町才首次有農產品可以出貨販售。很多人認為福島核災是天災,但是在2021年就有福島的災民提起控告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的訴訟案勝訴,災民主張日本政府可預見災難發生而未能預防,才造成核災發生,因此有法律上責任。法院認為日本政府持有的一份報告,早在2002年就已經指出福島核電廠可能遭遇超過十公尺高的海嘯,日本政府卻沒有任何作為,因此認定日本政府獲悉該份報告卻未做好防護措施,怠於行使職權與核災之間有因果關係。
事實上,使用核能的先決條件,應該是要能夠處理核廢料,但日本至今也尚未找到處理高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處置地點,重啟核能只是將核廢料處置的問題繼續拖延,加深核電廠所在地區民眾的犧牲與環境不正義。即使將核廢料繼續存放在核電廠中,也只是將改變現況的「動員負擔」加諸到場址所在地民眾身上,強迫他們繼續接受與核廢料為伍的現況。
台灣未來也將面對核廢料處置選址立法的程序,主張核電延役的人經常把日本當做案例,但是卻沒有考量更實際的問題,忽略福島核災事件後,日本歷經了長達10年的核電產業蕭條,人才、供應鏈均已產生斷層,即使要復興核能,供應鏈是否能跟得上也會有極大問題,使用核電,若安全標準沒有切實執行,就有釀成核災的可能性。我們主張没有能力處理核廢料,沒有制定負責任的核廢處置政策,就沒有資格談要使用核電。
環境法律人協會特聘研究員謝蓓宜。(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勿忘福島教訓,告別老舊核電廠
運轉老舊核電廠伴隨著極大的危險。核電廠內的各種設備、零件都會劣化。日本的美濱核電3號機過去也曾由於沒有發現管線厚度不足而造成破損事故,進而導致產生11人的死傷,法國的核電也在去年底發現管線龜裂等原因,目前多達30座核電停機。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福島核災距今近12年,許多人逐漸遺忘,但我們沒有忘記福島核災造成的傷害。台灣和日本都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同樣經歷過許多震災,震災平息後可原地重建家園;但核災則讓許多人被迫離開家園,長期生活在輻射污染的恐懼中。許多能源開發都是付出環境、健康和安全代價換來的,而「節能」則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日本在福島核災後積極推動「節約能源」,日本2020年的電力消費需求為9,135億度,較福島災前的2010年減少832億度,減少幅度高達9.1%。用電不一定要「正成長」,用電也可以是「零成長」甚至「負成長」。
福島核電廠1971年3月啟用,沒想到在2011年3月屆滿四十年的前夕,竟然發生這麼嚴重的事故,台灣的核二廠2號機也即將在下周運轉滿40年除役停機,有些人卻希望老舊核電廠延役,我們希望核電廠平安除役,不要讓核災風險有機會發生在台灣。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再生能源使核電式微
福島核災後,國際高度關注核電的高風險,全球核電呈現衰退趨勢,根據《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統計,核電於2021年在全球商業總發電量的佔比降至9.8%,首次低於10%,是40年以來的最低比重,風能和太陽能於2021年在總發電量的佔比就達到10.2%,首次超過全球電力供應的10%,並超越核能。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表示,福島核災只離我們12年,殷鑑不遠,但已經有許多人忘記當年核災帶來難以復原的傷害,幻想著核能可以解決能源系統所有的問題。事實上,2022年我國再生能源占整體發電量8.3%,已經超越核能了,是首次再生能源的全年度發電量超越核能。但許多極端的擁核人士,卻一直散布早已過時的訊息來混淆視聽,我們在台北的太陽能案場,只是個小小不到20K的微電廠,每年發電量都可以發超過2萬度電,相當於60、70個家庭的月用電量,而且透過即時發電系統,觀察到雨天、陰天還是有在發電的。不只太陽能、就連小型風力、水力,都已經有社區在地使用,清水地熱電廠也已經開始啟用。再生能源早就不是只能遠觀的技術,而是可以建設在我們居住地區的安全、低碳的電力來源。
若將開採與提煉過程納入考量,核電廠絕非無碳能源,鈾礦開採與處理的過程,都擺脫不了化石燃料。太陽能的製程的確有碳排,但攤到所發的每度電上,只有32~35克,追劇一小時就要100克,而台電每度電的排放509公克,有研究顯示,核能若用同一種邏輯計算,每度電其實可高達將近200克碳排。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核電不該假清淨能源之名,變成漂綠的騙局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楊順美指出,近來台灣工商團體頻頻發表,想引進研發中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簡稱SMR)聲音,這些主張明顯脫離國際現實,SMR技術仍停留在研發,距離成熟商用尚早,談引進不切實際,但迄今為止的所有證據表明SMR這項技術,可能面臨重大的經濟挑戰,並且在電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但仍有不少的擁核者堅信這些「未經測試的反應爐設計」是解決核能產業困境的方法,但事實上,SMR興建緩慢昂貴,無法解決氣候危機,產生核廢料將更多、更難處理,從研究發現,產生的核廢料會是傳統核電廠的2到30倍。與擁核者聲稱的先進核技術可以減少核廢料的說法,恰好與事實相反。而在台灣至今找不到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現況,引進產生更多、更難處理核廢料的SMR,只會加劇核廢處理的困境。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楊順美。(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我們能為未來做什麼?創造一個沒有核電的未來!
俄羅斯政府去年開始入侵烏克蘭,繼續擾亂全球燃料和能源市場,而有些國家正利用這一點改變其政策,期望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核能。但核能絕不是解決氣候變遷的辦法,核電更不該假清淨能源之名,變成漂綠騙局。台灣拒絕老舊核電延役,也不再興建核電廠,逐漸走向非核家園,今年三月核二廠正式除役後,2025年核三也即將除役,台灣應廢除核能發電,不應走回頭路。
全國廢核平台在福島核災十二週年舉辦記者會,呼籲台灣應勿忘福島教訓,告別老舊核電,更反對日本政府排放福島核污水到太平洋的計劃,另外,今年3月11日(六)下午一點,在光點華山電影館A2影廳,特別放映紀錄片「原子能世紀事件簿(Our Friend the Atom - The Age of Radioactivity) 」,作為福島核災紀念活動,日籍導演渡邊謙完成這部探索輻射影響的德法公共電視(ARTE)紀錄片《原子能世紀事件簿》,內容跨越一世紀,先上溯發現放射性物質的重大科學進展,再一路探問造成嚴重輻射曝露的當代實況,由於日本政府計劃2023年開始將福島核電廠的放射性污水傾倒在太平洋,這部紀錄片也呈現了福島核災的全球影響,開放民眾現場免費索票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