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國土計畫通過了,下一步呢?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國土計畫不只是紙上畫畫,是包括手資源、產業、交通、居住、保育所有計畫和空間規畫的競合、協調與決定。傅志男攝
全國國土計畫已在4月30日依法如期公告,接下來的程序是二年後(2020)要公告縣市國土計畫,再二年後(2022)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未來四年,這部光影互見的國土計畫,能否發揮預期的功能?還是圖上畫畫?或者更為後退?
民間團體檢視自去年(2017)八月內政部營建署提出第一版草案,至今年(2018)三月送進行政院之間的四個版本,看到政策指導性逐漸放寬、模糊化,城鄉發展區過度擴張、農地總量東拼西湊、都市計畫保安林失守等問題浮現,顯見內政部已受到來自政治力的影響。
就程序面,內政部審議過程的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尚符法令要求,但其審議會的組成方式,欠缺社會推薦和參與的過程、民間團體的比例超低。最誇張的是行政院國土計畫審議會,從委員組成、開會時間、內容,進行狀態和會議紀錄,到四月二十七日審議通過,全部都在黑箱裡,完全違背國土計畫法明文規定的資訊公開、民眾參與,實在令人遺憾!
就公民社會的角度,未來四年的關鍵課題有那些?
一、部門計畫和國土計畫的協調
土地的利用涉及空間區位和行為,國土功能分區,一定得和交通、經濟、農業、保育等主管機關的部門計畫競合,整合為部門空間發展策略,如果有矛盾,就得在各層級審議中進行協調。例如農業的總量和分級及區位規劃,一定要有違章工廠的配套處理方案,否則畫了也無法執行。
行政院國土計畫審議會法定職權包括了:部門計畫與國土計畫競合之協調、決定。但是,行政院卻把原本在內政部版本規劃的農地、產業用地的總量以及區位的內容完全刪除,令人不解。
在全國74-81萬公頃的農地總量下,各縣市要保留多少農地?多少城鄉發展區?勢必是很大的政治角力。
二、縣市國土計畫是落土的戰場
全國國土計畫是確立分區及指導原則,而實質的土地分區規劃是落在縣市國土計畫,這是大規模的土地利益重分配,勢必引來地方勢力、利益團體的角力;二方面,也考驗各縣市公民社會的能量,從參與計畫書寫過程、縣市國土計畫審議會的組成運作等,到有無足夠能量和知識進場參與,確保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和開發力量角力抗衡。
三、敏感議題的社會討論和協商
各縣市要保留多少農地?內政部審議過程,許多農業縣市首長已表達強烈反彈,認為這是讓農業縣難以翻身。此外,圍繞在農地的敏感議題,還包括了都市計畫區的農地有多少要做為都市發展的備援用地?人口明明在老化和減少,繼續擴張城鄉發展住商用地,有道理嗎?合理的產業用地的總量和區位?國土保育區和山坡地農業,以及聚落的發展等。
這些敏感重大的課題,要透過什麼方式去討論和協商?又要如何決策?中央政府如何透過合理財稅分配平衡發展權,讓農業縣市接受總量,建立配套資源投入,讓農民可以安身立命?
四、細緻的環境調查
這次的國土計畫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將過去粗放、未納管的「非都市土地」,確立發展定位,做合理的分區和使用規範。但前提要有細緻的環境調查為基礎,前瞻的發展願景,利害關係人的充分折衝和認可,否則執行成效將大打折扣。
五、各層級審議會的組成和運作
國土計畫的審議分為縣市、內政部和行政院三個層級,如果全國國土計畫要有社會公信力,各級審議會的組成、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機制,都非常重要。然而,行政院層級的國土計畫審議會是「零分」;內政部層級也是「很不及格」;接下來,縣市國土計審議的組成,非常需要在地民間社會的關注。
台灣是我們唯一無可取代的家園,美麗、多樣,但也雜亂失序。劇毒的工廠和住宅緊鄰;生產糧食蔬果的農地,到處是違章工廠、名為農舍的豪宅;政客為了炒地皮,隨時可以透過地目變更,把農地變更為工廠;執政者以重大建設之名,隨時可以在生態敏感的區域規劃工業區、大建設。
國土計畫能否扭轉這些亂象?挑戰著政府短視的發展邏輯,更是對民進黨改革意志的試金石,也是台灣公民社會的重大挑戰,籲請各界在未來四年共同關注,深入了解,參與實質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