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熠熠的湧泉星空
You are here
You are here
黃緣螢(林穎明攝)
九如的湧泉區發展出特殊的農耕型態,天然的土坡河岸再加上清澈的湧泉是螢火蟲生存的快樂天堂。(夏可泰攝)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流螢指的就是在夜晚發光的小蟲「螢火蟲」,俗稱「火金姑」。以前螢火蟲是一種常見的昆蟲,只要在農田及鄉野間的夜晚,很容易在林木與草叢間看到整群閃閃發光的螢火蟲,但現在因環境污染等問題,讓螢火蟲變成了一種罕見的昆蟲,想要常常看到他們已經變成是一種奢求,不過在屏東縣九如鄉玉泉村龍泉橋下游附近,還能夠讓我們帶著孩子到此回憶早期的童年時光。
人類與湧泉的和諧共生
九如鄉玉泉村位於高屏溪支流隘寮溪沖積扇前端,因為地底岩層的關係,潛藏的地下水在此地湧出,成為當地特殊的景觀與豐富的生態,當地居民利用天然純淨的地下泉水發展出奇特的「水香蕉」產業。當地農民在自己的田地裏挖了一道道的土溝將泉水引進灌溉,土溝兩旁的土地上種植香蕉,土溝中則將芋頭種在水中,土溝與土溝中間的高地上種上木瓜,現在則種上檳榔等高經濟作物,此種植方法不但充份利用空間與土地資源,據了解也不需要太多的化學肥料及農藥就能有相當不錯的收成,是一種善待土地的耕作方式,只可惜因為時空變遷的關係,此方法已逐漸勢微,但是在泉水豐富的地方仍有農家採用此種植法。
稀有的自然野溪
台灣大部份的自然野溪已被硬梆梆的水泥溝槽所取代,並且窒息了當地的自然生態,而僅存的自然野溪卻因為人類的自私及無知,正一步步的邁向死亡的邊緣。屏東縣九如鄉玉泉村龍泉橋底下所穿越的小溪,上下游共約1公里,目前為止都還保有台灣早期未被水泥化的自然野溪景觀,小溪兩岸全是沙石泥土,其上長滿了各樣的水岸植物,在此自然天成、污染又少的環境裏,可以輕易的看到翠鳥在此捕魚,甚至還記錄到彩鷸的形蹤。筆者於今年在此持續紀錄生態近九個月,並與大戇牯協會林穎明先生共同帶領惠農國小的師生在此做了三個月的固定樣區生態調查,共紀錄到139種生物,水生植物共16科27種、陸域植物共24科48種、水棲動物共9目24科24種、陸域動物共15目41科59種,可見此地自然生態的豐富多樣化。在此還出現三種螢火蟲,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黃緣螢,過去學者專家普遍認為高屏地區冬季少雨缺水且溫度較高,是不會有水生螢火蟲存在,目前紀錄多分布於中北部,臺南以南僅出現在屏東縣的九如鄉,推測原因應該是此地特殊的湧泉地理,以及農地休耕所致。這些物種的出現表示天然的野溪是物種生存的天堂,實應積極保護。
充滿綠意的溪岸是物種生活的天堂。(夏可泰攝)
近乎垂直的蛇籠護岸,寸草不生,名符其實的螢火蟲之墓。(夏可泰攝)
理由牽強的野溪整治
然而,農委會卻於今年七月(2007)委託景觀工程顧問公司準備進行野溪整治工程計畫,理由是「該河段排洪斷面不足,上游淤砂停滯淤塞,梅雨季或颱風造成的大雨使得洪水溢流入兩側農作田園,造成民眾生命安全及財產損失。」但是現勘發現,此河段大雨時河水溢流兩岸的主因是,河水在現有的木橋位置往下游100公尺處的三角匯流處有嚴重的泥沙淤積,導致大水無法及時宣洩。因此,如要整治應著重在三角匯流處的底泥疏浚。另外此段河川兩岸屬於碎砂石地,長期從上游帶來的爛泥巴覆蓋其上,因此土坡岸上野草叢生,再加上農民為了保護及區分其土地界限,在河岸上種了一排排的椰子樹,這些植物的根系已緊緊抓住兩岸的土壤,幾十年下來,此區河段並未因大雨而有嚴重沖毀邊坡的情形,大水多是因前述因素漫流至兩岸的農田,就如同非洲尼羅河固定的氾濫,所帶來的有機營養質肥沃了河流兩岸的農地。另外,九如鄉許鄉長及屏東縣水利局楊局長亦表示,洪峰季節溪水溢流兩岸農田的主因為武洛溪排水量不夠,大雨一來河水倒灌回堵,使得玉泉野溪的流水無法排入武洛溪而回淹到兩旁的農地。綜此,這條尚未整治的玉泉野溪並不急著整治,防洪的優先順序應該在排除水流的障礙或將其疏導,並規劃下游排水量,而非倒果為因的整治此自然的河段。
現今臺灣許多地方的溪流整治時都強調所謂的「生態工法」,但是這些多如同砌石槽化般的工程,無聲無影的主宰了成千上萬的動物的生存空間,治水防洪的工程目的是要讓排洪功能迅速,結果卻導致滯洪功能變差,水涵養量減少,育養的物種變少,水質也因為河川兩岸的住家及畜牧養殖業任意的排放廢水而沒有改善;這些問題都需要做追蹤調查比較,但是從這次農委會對於玉泉野溪整治工程計畫書內,嚴重缺乏這些基礎調查資料,看到的只是強調工程的「生態工程」,對於湧泉區真是一場生態的浩劫。
在地力量的崛起與參與
去年年尾,個人開始對湧泉生態有計畫的紀錄,一直到今年5月帶領學生到湧泉調查物種生態及監測環境水質,7到10月連續的參加多次的湧泉防災擋土牆的協調會議,所經歷的一切,如人飲水,雖然對於目前的成果仍不滿意,但還是成功的說服左岸的黃姓地主維持自然的土坡,放棄工程的施作,以保護黃緣螢的原生棲地。據此愈發感觸,個人力量的單薄不足成事,但只要堅持做對的事,結合一群有志之士,蚍蜉仍有撼樹之能,惟如何不讓所努力的成果曇花一現,更多的能量及關注是必需的,而吾輩既非當地人士,在以外來角色藉入此敏感的環境議題時,必需吸取更多相關成功的經驗來協助當地居民關注自己家鄉的環境,並在當地民眾與政府相關單位之間做好溝通的橋樑,一方面要求農委會主動的對當地的環境進行了解,做好當地的基礎生態調查,讓相關生態學者進一步分析影響該生物族群數量與分佈範圍的關鍵因素,以作為修正水利工程設計、擬定爾後經營管理計畫的依據,一方面要督促鄉公所落實監督的責任,最重要的是鼓勵玉泉及中庄社區的居民共同來關心九如鄉的「明星物種」,藉由說明會的舉辦讓居民共同投入社區的事務,共同建構社區的願景,以合理並永續利用此再生性的自然資源。
以如此特殊之湧泉生態,如能妥善規劃生態保育方案,發展包括賞螢在內的生態觀光,應有機會活絡當地的經濟;反之,如將之整治為排水溝,則沒有火金姑的九如鄉,傲人的生態資產也跟著消失,連帶著也埋藏了在地人與溪流的情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