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好鄰居--為什麼微型經濟正夯,財團人人喊打?

You are here

莊慕華/地球公民基金會教育推廣兼任專員
2016 年 09 月 30 日

You are here

圖片版權:阿米斯音樂節

「環保團體滾開,不要阻礙我們的發展機會!」這是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在參與諸多公共議題時最常聽見的熱切問候。從河川、海岸的不可逆破壞(萬里水電廠、美麗灣渡假村);到浪費公帑興建不具必要性與公益性的工程(太魯閣劇場、193縣道)。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當我們關心的議題干擾到地方金權派系的恣意妄為時,就會有所謂的「民意」群起,指責環保團體阻礙發展。

但,到底『發展』是什麼呢?而發展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如果只有少數人獲得物質利益,但其他人卻陷入更加孤寂、彼此不信任的生活,這是我們發展的目的嗎?賴和先生曾在1928年寫到,「原來時代進步與人民幸福是兩件事啊!」難道沒有一種『發展』,是可以讓人們辛勤的投入,既獲得物質上支援,又創造互助合作、彼此照應的幸福生活嗎?

當然有!當根植於在地價值、聚落關係的人們,以身邊週遭事物諸如在地文化、區域食材、獨特故事,去形成一場場價值的交換時。它仍是以經濟產業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交換,但每一次的交換將讓我們更茁壯,而不是更脆弱。這可能是一晚住宿(空間體驗),也可能是一頓美食(味覺饗宴),更可能是一場導覽解說(文化交流)。這些從在地長出來的微型經濟模式,表面累積的或許仍是物質價值,但背後不可忽視的卻是人情脈絡彼此緊密串連。包括商品的產生(空間僱工、食材栽種、知識採集......)來自環環相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其他人;更重要的是,在地微型產業的成功不會僅僅累積在個人財富身上,而是進入社區支持系統,就像過去的農村與部落一樣。

以前的社會較少發生棄養或失依造成的悲劇,是因為在地社群彼此照應、左鄰右舍互相照顧。但是眼看當現今社會主流價值逼迫每個人瘋狂累積私人財產,競爭至上去忘了身邊美好的事物、忘記付出時。所謂的發展就是用幸福本身去交換。

所謂的發展,不應該只是得到一層層水泥樓房,而是包括個人身心靈的完整與社會支持系統的牢固。

花東日先照,總是有很多人擔心我們的發展追不上台灣其他地方,殊不知在面對時代的挑戰中,花東是相較於台灣各地更有潛力能夠實現永續發展的可能。包括經濟發展、強大的社會連結,與環境的永續。

我們需要能夠彼此照顧、彼此分享的經濟模式,這塊福地共屬於所有珍視它的人。只要有心成為花東一份子,一起為在地努力。親愛的好鄰居,歡迎隨時來這裡。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