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錄

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2007 年 11 月 01 日

您在這裡

今年六月初,為了協會的籌辦,我開始陸續以聊天方式徵詢各界師長、朋友們,對於地球公民協會之成立與環境運動方向之意見。師長、朋友們對協會成立多表支持與肯定之意,並分享個人的寶貴經驗,另外在這些對話之中,也提出了許多值得討論或思考的議題,約略整理如下:

  • 只有環境運動不夠,各方面都要關注;國土保安與環境議題應是台灣21世紀的最大公約數;新世紀國家的願景要先訂出來。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立電視台,每年365天,一天討論一個鄉鎮的問題,隔年再檢討有沒有改善。(6月3日,陳玉峰)
  • 聚眾的過程是否代表改變自己,趨從群眾?台灣向來沒有又能聚眾,在路線上又能向左傾的;政治一定要聚眾,但社運不一定要聚眾。(6月5日,朱增宏)
  • 協會的運作,思考廣度要夠,運作主軸要清楚,必須維持支持者的熱情;要重視自己、工作人員以及群眾的內在成長,將來可考慮舉辦長期的課程,重視精神內涵,身心靈之安住,應超越宗教、黨派,擺脫速食主義,踏踏實實的去做,關心長期的社會公義,讓協會對個人和社會都有正面的影響力。(6月7日,蘇振輝)
  • 多年來我們鼓吹的「自備衛生筷、購物袋」的觀念還是很難落實,證明台灣連最基本的生活環保的實踐,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6月25日,楊麗仙)
  • 再生衛生紙、廚餘回收、影印使用再生紙等環保構想,欠缺在生活中落實的市場機制。(6月27日,林美玲、黃英捷等)
  • 專業、能力最重要,用什麼組織行事並不重要。(6月27日,劉淑妗)
  • 協會的觸角應延伸到教會、大專、高中社團等,從教育著手,創造機會到處演講。(6月28日,鄭世暖)
  • 協會應串連地方草根團體(林園、大社、後勁),作為環運基本盤,並結合學術單位監督政府。(7月4日,林啟燦、沈建全教授)
  • 協會可評估建立一套環境監督的流程與技術,提供在地人士守護自己的家園,方式可能是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拍照的長期紀錄工作,讓更多的攝影愛好者得以為環保盡一份心力。(7月15日,黃泰華)
  • 應積極向扶輪社、企業進行演講教育及募款;以議會監督為主軸,影響政府施政,每年可籌備大型的音樂會、演講募款與教育;對於都會景觀議題也可著墨。期望協會未來發展為10個專職以上規模,對社會做更大貢獻。(7月30日,楊博名)

本會歡迎各界朋友持續給予建言。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