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民基金會整理出以下5個屋頂光電的常見質疑,經過我們仔細的研究、電訪學者、接觸第一線興設屋頂光電的社區後發現,絕大多數的討論,多半像恐怖故事,真假混雜,不乏誇大的成分。就讓我們用幾分鐘的時間,帶大家破解屋頂光電的五大謠言吧!
新能源與電業改革
議題內容總覽
2024.03.12
地球公民基金會嚴正呼籲,屋頂光電子法義務面積應下修至300平方公尺(90坪),並以近年地面光電爭議為殷鑑。考量我國地狹人稠,應藉此機會優先大力推動屋頂光電,減緩地面光電對於林地、農漁村的光電裝設壓力,妥善分配用電責任。同時啟動連署行動。
2024.03.04
高雄市環境保護局召開「楠梓產業園區設置計畫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 據本會計算,光是變更製程所「增加」的用電量,換算至少需22座大巨蛋鋪設屋頂型太陽能才能彌足。期待台積電依據自身2040年100%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以實際行動,落實國家、高雄市與企業自身的減碳目標。
2024.02.07
建築、社區要低碳,不需消除所有用電需求,而是能透過屋頂光電為建物創能,台灣從建築內部設備能效提升、到設置屋頂光電,一步步邁向淨零建築,並打造低碳家園,朝著2050淨零轉型的方向前進。
2024.02.05
內政部國土署建築管理組2月5日)召開「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具體措施第6次研商會議。地球公民基金會呼籲三大訴求,期待草案擬定機關內政部國土署從善如流,察納民間建言。
2024.01.19
2023年5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雖放寬小水力發電 的設置區位,但立法院也同時通過附帶決議,要求能源署透過管理辦法 引導業者去到對的地方。但是,近期能源署召集的諮詢會議中,業者代表卻認為設置的管理辦法,將箝制河川小水力的發展,在產業發展初期應該減少管制。
2023.12.26
全球建築部門碳排放占4成,建築減碳勢在必行。但是,建築物加入淨零行列,是不是不吹冷氣、不再用電呢? 若把等碳排來源想像成一本存摺,而如何要減少支出,增加收入呢?
2023.12.13
本文將分享德國能源村、台北信義新城社區、嘉義大林明華社區三個裝設屋頂光電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證明不論是在城市或鄉村,緯度高或低,裝設屋頂光電都具備可行性與效益,讓你在守護地球的同時又增加額外收入。
2023.11.30
農業部過去多在農地變更或容許審查時發揮把關功能,但未來如何調解光電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衝突,當前的機制還不夠完備;此外,如何辨識生態課題,相關圖資與基礎資訊仍需要更多資源投入整合研究;而能源署雖然有「環境與社會檢核」的經驗,但如何將相關機制應用於農地的環境有待討論。我們期待不同的部會之間能夠加強合作,加速生態基礎資料建置、補足法規缺口,並賦予保育主管機關更完善的權責發揮更多功能,將是各部門回應公眾對於綠能發展與生態保育價值的期待。
2023.11.13
以目前臺灣推動公民電廠的實際經驗,所設置的屋頂案場也多落於10kW以下。因此,目前的躉購需要增加10kW以下之級距、每度電躉購費率訂為至6元以上,才能讓光電普及於小屋頂、增加小屋頂裝設誘因,同時提升社區公民電廠發展的空間,成為公民電廠推動的後盾,以減少對地面光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