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事件後,如何建構宜居城市
您在這裡
您在這裡
宜居城市(world's most livable cities)是一種對世界各國大都市的非官方評比。藉由評估城市的各方面生活條件指標,來評選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目前世界較著名、具公信力的評比有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評定的世界城市宜居調查(Global Livability Ranking)以及由美國美世人力資源顧問公司(Mercer)所評選的美世生活品質調查(Mercer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經濟學人將評估區分為5大類30個指標(如表)。
美世生活品質調查評估項目則分成:政治和社會環境(Polit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經濟環境(Economic environment)、社會文化環境(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醫療和衛生情況(Medical and health considerations)、學校和教育(Schools and education)、公共服務和交通(Public services and transport)、娛樂(Recreation)、消費品(Consumer goods)、居住(Housing)、自然環境(Natural environment),共10大類39小項指標。
比較兩者如自然氣候、健康醫療、學校教育、治安狀況、居住環境,都是評選指標,故有不少相互雷同之處。先前高雄市曾獲得佳績的則是由UK Registered Company以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合辦的國際宜居社區獎(The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Livable Communities)。此獎則近似於對符合評選標準的地方個案與計畫之獎勵,而非對城市生活機能的整體評鑑。
高雄氣爆事件後的宜居城市建構方向
2014年7月31日深夜高雄市發生石化管線氣爆意外,當地供電設備、通訊線路、下水道、自來水和天然氣管線均嚴重受損。也導致大雨後積水數日不退,周圍爆發登革熱大流行。
追究氣爆原因,除了石化氣體洩漏外,背景因素是來自於高雄區域規劃的先天問題。由於港滬之便,從日據時代開始高雄被定位為工業都市,許多金屬與化學工業建廠於此。1970的十大建設擴大重化工業的規模,但也帶來附骨之疽般的副作用。包括中油、楠梓、仁大、中鋼、臨海、林園等工業區環繞高雄,造成嚴重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犧牲了市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市內的石化管線與儲油槽,也像是不定時炸彈。以空氣汙染為例,高屏地區是全台空氣品質不良率最高的地區。由於重化工業製程與台電發電均大量使用煤炭,產生大量空氣污染物。再加上冬季和春季季風微弱、無法擴散,更使空氣汙染嚴重。
若從經濟學人與美世最近公布的宜居城市評比來看,位居前茅城市都是墨爾本、維也納、慕尼黑和溫哥華等擁有安全環境以及良好的生活機能的國際城市。因此,宜居城市的實際內涵是透過指標評鑑去了解城市優缺點,藉以提昇市民生活品質。高雄市的「宜居城市」願景,不應僅止於藉由公共藝術或大建設來報名競逐獎項而已。若屢屢發生公共安全事件、環境污染或登革熱疫情,亦會使市民感到困擾害怕而必須離鄉背井,甚至失去生命或無家可歸。倘若無法滿足市民對安全健康的基本需求,就算獲得再多的國際獎項也無濟於事。
期待市府的各局處充分調查在地產業與地理資訊背景,強化對地方廠商所使用之毒性化學物質或石化油氣等洩漏時的計畫應變與相互協調。一方面,透過管線與應變的相關資訊公開,形塑市民風險意識與防災能力。另一方面,與地方居民及NGO團體集思廣益尋求共識,再加上利用區域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和汙染總量管制等政策工具來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除了使高汙染、高耗能且高風險的產業逐漸離開高雄,同時引進綠色永續且低碳的產業進駐替代。如此才徹底地解決城市的安全問題,同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直到高雄重新擁有乾淨的空氣、水與土壤以及安全的環境,才能真正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宜居城市」。
(原文載於2015年4月第46期高雄市議會online,因篇幅所限,本文經作者刪修)
氣爆陰影下的高雄 傅志男攝